close

謝易霖-2006/5/17

  高中時參加很多社團,用力最深的是青年刊物社,每學期發行一本校刊《育才街》。因為學長刊登干犯風俗的圖文,我便成了倒社後首屆社長,當時是小高一,諸事不易,和幾個同學有了革命情感,現在於創作、學問仍深深相繫。直到畢業,仍參與中學生罕見的自發企畫《一中史記》,執筆小豆澤英男校長本紀。

  那時為了某專題必須翻閱校史,和歷屆刊物《育才街》,母校是台灣人第一所中學,歷史悠久;卷帙浩繁的文獻中讀到一句話:校刊社是學校的良心,同時,校刊負載著校史功能,這樣的話語。那個時代的話聽來都沉重,卻是字字如拳著實擊打著心。

  人不可,也不可能無史。未來,大家要回首成長路,為數七十八期《通訊》是必經之途。

  愛讀孜孜於學,不知老之將至的Bruner,他是發展心理學巨擘Piaget英語世界的代表,八十年代轉向有俄國心理學界莫札特之稱的Vygotsky,在心理學命域裡綜合個體發展與社會文化兩個範疇。很喜歡聽他晚年談,「外化」(externalization)這個概念。「外化」是法國文化心理學家Ignace Meyerson提出,扼要來說:「所有的集體活動之主要功能,就在於生產『作品』(oeuvres)--而他說的作品,乃是能夠自成一物的存在者。」廣義而言,文化裡的各類藝術、各種科學,甚至各種典章制度等,小的如團體共同參與的作品生產,而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的認同感、連貫感,這些東西(或是活動)具有在地性,能產生認同。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它的流動性與時間的切割,在在是「共同分享的工作來創制和保存文化」這樣想法的天敵,但我們仍看到許多作品、傳統、慶典,不斷抵敵這些瑣碎化的過程。而這些心靈的紀錄、活動,有合作、分工的共同創作意義,使我們共同生活的過去成為「可見的」。透過作品的生產,生成了社群,成了分享記憶的共同體,想像有著「自成一物的存在者的」的舟子,我們在時間流裡航行

  在我看來,由學生負責通訊小組,約莫2003上半年(91年下學期)才算上軌道,發現安婕在當時交誼廳張貼「通訊行事曆」、徵稿通告和類似給社員的標語等,實在是喜不自勝,有「就是這樣子」,這種感覺。這些不啻是「外化」,是團體形成的表徵,記得當時給大夥兒寫了封信:


[致通訊小組]

嗨:

(略)
  我想講的,是這學期通訊的事。我真真的覺得,目前的通訊小組,是全實驗計畫最好的社團(自吹自擂,他人勿怪)。我曾在你們這個年紀和一群朋友,因為類似通訊小組的社團,成了莫逆之交,直到現在仍是學問與事業相互扶持的好友。在相對於現在教育而較為高壓的過去,我們本是人稱「青刊渣」,打混的一群,卻自組讀書會,自找老師,自辦活動,玩了不少學了不少,教人刮目相看,雖說沒有家族,卻是「門派」(我是其中最老的,哈)。
  也許,所謂通訊這件事,其實是聯繫大家感情的某個任務罷了,但它會提昇情感的「質地」。人總因某些共通的關係,而非僅只情緒的聯結,認識真正的朋友,情緒畢竟是流動的,難以依靠的;但是共通的話題和因某件事共同努力而得取的經驗,會成為朋友間緊緊相連的關係史,它是共同的創造。這些使得日子不同。
  有感而發。
  鳥人建議徵生活小品,他說這次的題目很有意思,也許可以參考看看。

                                     易霖
                                     2003-05-23

          
  實驗計畫剛到景文那年,接下了「通訊小組」指導老師的工作,心中想像中學時代校刊同夥所形成的,為個人的、面對面的連結與合作的團體,透過分享共同理念各有成長,這點在實驗計畫雖未特別彰顯(也許未成型的創造社,就是想這樣吧)。倒是「通訊」這刊物,成為學校「外化」的表演場,整合相關課堂的「學生發表」,和更多更多積極投入,主動發表的文章。學校因之轉動。這些日子,讀許多孩子的自主學習心得,聽聞個人敘說,提到《通訊》的角色,以及當時期待分享、被看見的心情。翻開處處可得的學校刊物,如此長期、頻密以學生作品為主(內容、編輯)的刊物真是絕無僅有,這個舞台,真可說是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靈修院 的頭像
    靈修院

    一靈的靈修院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