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慈心工作本 (47)
- May 08 Mon 2023 23:17
教與學隨筆:浮士德小劇場與獨處場景
- May 07 Sun 2023 23:01
教與學隨筆/晨誦時光:20200506鴻鴻/浮士德ORID練習/核對
20200506(四)
早上掐李翻開聯文,又來首鴻鴻。我想在冬山有緣,就來讀《浮士德》吧,選一小段:
從前,莊嚴的安息日一片靜寂,
- May 05 Fri 2023 22:36
教與學隨筆/晨誦時光:20200505(二)微箴言/浮士德ORID練習
20200505(二)
今天我要讚美掐李,因為老掐隨手即可晨誦,誦到古今中外,給我靈感。這日是回中小學上《浮士德》第二天,因據聞通常可能八點三十有晨誦,但沒出現,今天想若沒有乾脆厚臉皮來一個,結果先到校長室誦一下,後來在大辦等一下,然後東拉西捉,發現四號偉哉珍珍有好多本書,我翻到一首,「早上就是這首啦!」加上范師的八正道,簡單有fu~~
〈微箴言〉
- May 01 Mon 2023 22:35
教與學隨筆:帕西法爾
- Apr 20 Thu 2023 23:35
教師晨誦暨教與學隨筆:〈背向大海〉洛夫/教師實修
20210420
背向大海,無邊的藍作我披風。細細玩味每個字,說是玩味,聽得誠懇,也自然。
最近深感,特別是幾次會議後,浮現這樣的句子,我上尉天驄老師的課,他沒多教什麼,但他誠摯的分享這些,「誠/明」。「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 Apr 16 Sun 2023 22:29
教與學隨筆:華德福教育理念下的「獨處」課程
20200416(四)
這日到校才和掐李打了個招呼,說起自教室找出來的幾本古文觀止。結果發現他手上來一本,哎呀,默契,這日要讀哪篇?一聽,原來是《黃州快哉亭記》呀: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 Apr 15 Sat 2023 23:46
教與學隨筆:共同啟動/專題報告/知情意三者結合而成的藝術品/扎加耶夫斯基
20210415
早上是聽到因為風的緣故,想說近來怎麼這麼多洛夫,原來是之前家帶選的,我後來也給掐李,這樣詩又透過掐李的聲音回來了,真好。
~~
- Mar 30 Thu 2023 22:46
教與學隨筆:奧德塞課堂:「老師,葛羅斯特眼睛『看』不見,卻『看』得更清楚。」
20230330
今天發出上一班《奧德賽》工作本與寫作本,另外還有測驗回饋,其實我評量已打好,也歡迎同學依要求修改後來改分數。因為臨時代導師,還有突如其來的其他工作,比原計時間晚了二周。評量回饋是愈快愈好,我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前日發回一批這一班的工作本,這一屆的語句「我語言」較少,正慢慢調教。這兩日早上他們重述時明顯提到「小組內組員的意見分享」,開始自同學間學習,這樣工作本也將差異化。另外,自主補充或是連結課堂外經驗、連結過往學習的增多(只是抄寫故事讀小一就好了),一樣,我語言與自主學習小學就要開始!
- Mar 27 Mon 2023 23:20
教與學隨筆:奧德賽討論隨筆:「來來來,這時我問個問題,『你知道某某的看法嗎?』」
這日新一班「奧德賽」討論又進入新階段。
分組討論時,教師作為「討論教練」行間巡視時觀察與伺機介入很重要,將小組視為生命體,進去調理肌理按摩一下。
同學在鍛鍊「討論團體內的角色扮演」,有同學問不就是一群人在談嗎?教師可以說出邀約並分享觀察,同時提及小組討論的分工與戲劇或人體的類同性,今天是有效的。
- Mar 23 Thu 2023 23:40
教與學隨筆:20230323我每天冥想呀要調整學習框架了同學
20230323
這幾日,課後都和學生有著深刻的對話。
「老師,你說你每天都重述回顧是什麼意思?」
- Mar 22 Wed 2023 00:05
華德福教與學:考慮整體與在所脈絡的課程再思
20230321
今日在發光發熱正志兄的帶領與闖天關陰陰天氣真好威哥的準備下,做了初步課程盤點。各領域部署,教學時數與學習節數等的團隊理解。
回到這幾年我戲稱為華德福學校的三民主義(奧德賽、帕西法爾、浮士德),不只其本身有經典或正典特質(我曾為文發表於《課程與教學》略為提及),在數十年來數以萬計的華德福教師努力下,我相信確然也具有人生探索、人文化成的功能。特別我本身也教授心理學、做神話研究,深得其中滋養,更也有地球村學校的體認,只是還是要提的是,作為課程部署,考慮文化、語言所在脈絡,在「協力前行」的前提(不是個人魅力教師的單幹自嗨),那麼置放於主題課程,大致來說每課三周,連續15日,每日100分鐘的課,還有什麼可能性?目前我所在的學校同仁,對此關照已開始由討論到行動。
- Jun 09 Tue 2015 17:16
20150430課程行動研究:感官研究/大天使/施泰納/語言教學
艾伯特.索斯曼(Albert Soesman)醫生根據施泰納的感官研究和人智學進行多年演講,他說:
「……我曾經提過,語言不是人類自己創造的,而是大宇宙透過我們形成的。它是由大天使(archangels)所創作的。大天使和個人特質的發展無 關,每個人的本質發展都有屬於自己的天使,但卻不會有各自的大天使。大天使形成人類的集體本性,負責各種語言的族群,祂讓我們有家的感覺,帶領我們成長。 你必須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當你傾聽他人說話時,其實你是透過大天使的本性在聆聽,祂引導整個族群,形成這個群體;雖然不像天使那麼直接及個人化,而是藉 由語言。因為語言是造字的要素。
[…]
- Jan 22 Thu 2015 00:13
剪貼簿:課程行動研究20150122 1913:Der Sommer des Jahrhunderts
……史代納(施泰納)這麼宣告:「絕不能把新文化放進這個枯萎之地。」他已覺察巴塞爾 (Basel)的多納赫(Dornach)是個能讓它綻放的地方。但時機尚未成熟。
……一年裡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史代納與瑪麗.馮.絲娃都在外奔波。如果施泰納人在柏林,群眾就前往莫茨街朝聖,請求大師的幫助與啟示。他一連數日舉辦會談,氣氛不合常理地毫不隆重,訪客先坐在軟墊椅上等候,然後進到一個小房間裡,施泰納往往是坐在上一次旅行所用,尚未打開的行李箱之間。然而,他以感同身受與充滿關切的態度,贏得了所有人的心。……我們知道赫曼赫塞是自願被施泰納救贖,並榮獲接見當中的一位,卡夫卡也是。多虧羅伯特.格恩哈特(Robert Gernhardt)的紀錄,我們以十分清楚這些短暫的會談是如何進行的:「卡夫卡向魯道夫.施泰納說:/『你們的弟子無人了解我』/施泰納回道:法蘭茲,/我完完全全了解你。」(《1913》--Florian Illies,2014,165-166)
- Jul 27 Sat 2013 22:59
課程行動20130726古代史/古文明/神話(一則備忘)
這門課教學相長,相當精彩。
- Apr 19 Fri 2013 01:04
<札記>什麼時候才能有這樣的一所學校
眼前看來,臺灣的華德福教育運動似乎成為特定族群,或至少是教育資訊充分的家長關注的選擇。我曾聽過有人轉述,她說她舉家來讀,是因為這是德國來的;曾不只一次聽到不同的朋友,甚至中國大陸有聲音這樣說:華德福是個好生意。這些聲音曾在我心頭引起許多返響。在這種「上升氣流」中,更要看看起心動念,那起點。
二十多年前旅次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宜蘭女子,噙著淚水心上響:「什麼時候,台灣的孩子才能有這樣的一所學校啊!」那種邂逅,那種「觸及」;或是在某些時刻閃出靈光,心想:我也希望自己,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那樣活出來,那種時刻;也許在生命路程轉了個彎,遇見不同的風景,發現自己可以與世界更合一,這樣歧出所謂常軌,走上正軌。隨著地著日久,有了在地朋友、鄰居厝邊,變成住民,我記得,曾給來訪的過客寫信:
- Nov 16 Fri 2012 01:08
20121116重耳與季隗「行將就木」
- Oct 19 Fri 2012 23:11
<慈心>20121019某老鴉秋晨所見
朝辦公室方向走,預想今日會處理上回「創世紀」課程的合作探究,為節慶選詩,同時有九年級和十一年級的寫作練習要回饋。
- Oct 08 Mon 2012 23:48
課程行動20121008三年級創世紀-圖像、敘事、體驗
在參與形構這次創世紀的課程中,雖然在構作課程時有著自我滿意的感覺,但是課堂終究不能忽略孩子。到底孩子收到什麼?過往在自主學習實驗計畫裡,透過採集青少年口述文本、家長口述文本以及學生作業、作品和日常跡證來取得研究參照,但是面對三年級的孩子,採集口述文本,特別是重述學習歷程,那些深入心魂的不見得可以由口述之處陳顯,甚至可以說也不見得非要他對故事倒背如流。反而,他當時沉浸在什麼狀態,意識到什麼?帶了什麼回家、入心,這更較人關心。
- Oct 07 Sun 2012 01:17
〈慈心手記〉華德福:課程行動研究:南管、以太戲劇、體會、創讀、雲深不知處、教師會
這日隨著南管傳人吳老師吟咏〈尋隱者不遇〉三句,還有位極有悟性的五結國小小朋友,她一直要跟我比賽,但她天真且極具天賦的聲音,我欣賞都來不及,而且個性天成而開朗、自信,有這種女兒真幸福。其中「只在此身中」的「知哉ㄘ山丟嗡喔嗡」一逕入雲深天邊,雖然一會兒就九點半了時間太晚,但老師要我們靜坐後片刻後寫下心得,仍自然流露出「悠長入心」的感動。這算來是為了《詩學》主課程而來的行程,收穫超乎預期。謝謝幸伶謙媽邀約。
- Sep 23 Sun 2012 00:33
20120922課程行動研究:左傳、創世紀、嫉妬、統整課程
20120910(一)在十一年級上課,副課程。對照一下課綱選文,秋季主要抓了《古文觀止》中可見的《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的春秋戰國故事,好像映照了六年級主課程涵括的時代(這點可討論)。
〈鄭伯克段於鄢〉是開篇第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個退入背景的父親、偏心的母親、有繼承權卻失愛的長子和得寵的另個兒子的家族故事。這個因為母親難產而不得寵的長子,連名字都被叫成「寤生」自小得不到同母弟所能得到的愛,自然產生了如鋼之鍊金術師這種有著人性觀察的漫畫也刻畫得出來一樣人格變形的鄭莊公,他一步一步讓自己的弟弟走向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