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f7.wretch.yimg.com/schelling/64/1688133123.jpg&width=350&height=263)
新的工作就要展開,周五到小銘家用晚飯,是冬山鄉獨行孤市的素食店,家中三兄弟都在慈心,這日也見到父母親,聊了不少。但有件事一直掛在心上。上個星期和阿軒媽通電話,選定了時間,說是老師一定要和爸爸喝杯茶。
在和平,在校時間常和軒媽通電話,軒爸則是親師會時見過一面,但那樣的談話場合無法兼及個別性,難以深談。因緣際會時間竟一路過了雪隧。
老師有時可以是親子間的橋樑,或者,足夠自然-不帶情緒,不給壓力-,在足夠的信任下,可以是促成家庭能量流動的觸媒。想到多年前帶小淨自主學程時,與長期在苗栗燒陶的淨爸,三個人有個很棒的下午。小淨後來在諮詢時回饋,頭一次聽見爸爸這麼多故事,特別是見到爸爸流淚說著對他父親的想念。原來,在爸爸還是小孩時,爺爺便不在了。在青春風暴中的孩子,在小丑和智者的角色幫助下,往往能與「父性」-那些挑戰與壓力-面對面,從而得到真實的生長。
而有時,單純的,就是扮演一個鑑照的第三者,或是帶來故事的人,往往有改變的力量的。
這日上午,到了阿軒家,除了早知阿軒爸習練八卦掌多年,而有許多交集外,他竟是組管機,愛好聲音的人,對話平台很廣也很穩固。大家多能同意,爸爸興趣多,若能帶著孩子一起,其實也是在孩子身上用時間。孩子需要時間。
很多話想必爸爸也常聽,阿軒媽必然也常說,但一個外在於家庭的老師出現,用故事將同樣的訊息襯出來,那是絕不會被解釋為嘮叨,多心。那是交心。訊息傳達了,媽媽也稍解壓力,孩子會得到最大的好處。
可以具體落實的方法很多。家庭日,家庭共有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可以不談分數,不用「你應該…」發語。而就是家人的相處,總是說著故事,特別是關於家族的:我小時候呀…,和你媽認識的時候…。
這樣有個好的段落。
爸爸說,下回來台北可一定通知,家裡走步道時,請老師一起來。
接著是中午,另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