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雅卿難以抽身,然後於慈心成長,是以到佛光未來學系研討一下,摘點東西放著。

四、
  教師首先是人道主義者,接著是研究者,研究而無踐行,在經驗領域就是假研究。這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江湖夜雨十年燈,一時實在難辨說。能分享的是:

當我注視天上的彩虹,
我的心就隨之跳動。
我生命開始時是這樣,
我現在成年也是這樣。
我將如此直到衰老,
否則我寧肯死掉!
孩童是成人的父親;
但願我這一生
天天貫穿著對自然的虔誠。

William Wordsworth


  赤子之心,意謂虔敬,也含帶著可能性;「未來」,實在是無限的未被實現的可能性。

  教育是關於希望的語言。如同馮朝霖所言的變善善變,是朝向更好更美的變化,這意謂等待實現的可能性是可欲的。這是「助人成人」的幫助,基於對未來的相信,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每個獨特的自我實現了,那被實踐出來的個體性,就是創造品。人,或許人的生活,實在是最特別、極致的藝術品,因為它的材料是生命,這是門「可能性的藝術」是「形構未來的藝術」。

  無限的可能應許著自由,然而自由是有條件的。關於自由,在大學時研讀德國觀念論時,有著這樣的言語激動著我,隱約記得蔡美麗先生也曾詮釋的,不敢掠美。自由,與「由自」互相參看。一個人透過他的限制-「生理組織」和「心靈功能」-所能表達其「自我」的能力愈多愈豐富,且這個「自我」能越有意識地反思,自負其咎地運用其天賦,這個人的「自由」也愈大。


△ 幾點思考

  當生活也成為一種藝術品,我們面對生活的限制,正如藝術家面對材料的限制,以上這兩所學校(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與慈心華德福學校),對敝人而言在教育踐行的形式底下有許多共通的精神,而前者在後期出現的強烈反省,與各種青少年自我探索活動的成熟-戲劇、詩歌、登山、攀岩、單車、採訪與服務-至今仍閃閃發亮,但卻在一件事情表現出根本的差異,那就是對「電腦」在教育上的態度。前者視其為解放,後者則是避免過早接觸。個人以為這牽涉到「快學」、「慢學」和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在華德福學校裡對孩子的感官保護,不是隱蔽孩子面對世界的可能,而是是保護孩子,避免過早的抽象化、概念化,要得到的概念有情性的基底,避免太早形成固定的想法,讓孩子有足夠的夢想時期。讓自我的本色更受保護,這在資訊氾濫的,從眾的社會更顯重要。慢,是為了不架空,真真實實。事物都有他的來處,生命實在的感覺需要時間,延伸的說,教育工作者,若能對生命史有理解體會,更能體認生命感覺,更能寬容有體。這在狄爾泰之後的精神科學、德國人文主義教育傳統早給予高度關注。

  「人」是人自身最好的造物,我們使我們成為自己的樣子,我們也因此為自我現今的狀況負責。「人生」就是我們最好的藝術作品,未來的教育應試著將帶人們帶向這樣的未來,而這樣的教育也將使「未來」成為一種材料,多元豐富,充滿實踐的生命力。

  未來的教育,勢必向「本色的教育」靠近。人類覺醒的意識使我們從「我知道但我無法做到」的被動性,轉向擁有「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做到最好」的力量。西方傳說中尋找聖盃的騎士,如若只依憑前人的足跡是無法得到聖盃的,人必得由道路在眼前開展,而非躲在他人的背影之下;而現實生活中,個人的幸福是自我尋求的,但卻也得在社會關係中才得而實現,人的一生就是自己的故事,而這故事中還有許多人。

  學校教育提供的是「邂逅」的可能性,是等待「對你」交通的團體,是讓「世界」對學生成為「你」的準備;讓「世界」這個本是輔助成長、以資利用的「它」-一個客觀化的對象-就在學校裡,有更多的可能成為「我-你」關係,更多的邂逅,產生意義。當學校成為傾聽與觀看之所,具備多元試探並培養學生進入邂逅的狀態與條件 ,它將使得學生「邂逅」的可能提高,使人重新作人,成為自己,畢竟人不是自孤獨的自我產出「自己」,而是在「邂逅」中達成自己。學校既是文化應允的教育發生所在,一個進步的、自由的,開放多元的文化理當提供種種不同「邂逅」的可能,另類教育基於不同辦學思考或制度設計,當可提供這樣另類的選擇。

  生命看似類同的基調,卻有各自獨特聲響,總能自看似曾相識的故事裡,發現迥異於以往的變奏與音色,這些聲音無不是個人本色,而本色更應許了生命獨一無二的存在位置,我們甚至可以說,肯認了本色,另類是種必然。而對另類的肯認,也是對個體自由的肯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