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市自主學習計畫三屆八年於今年走進歷史,全面參與的民主制度,配套的討論課程與文化,豐富的表演、創作與自我探索,這一切,過往同伴為延續精神,並落實教育作為個人自我實現、精神冶鍊與社會改造的深層活動,成立自主學習中心,敝人雖因遷調和平高中,但作為教育研究與實踐,更且在意這塊土地的願景,總希望能盡份心力。以下是接受前輩李雅卿女士訪談的紀錄。因紀錄求簡潔,用語較直截。

總之,教師,首先注意,好為人師是大忌,不得不,則:首先是人道主義者,接著是研究者,研究而無踐行,在經驗領域就是假研究,以上。


在家自學資源中心創發訪談紀錄一

時間:20060706
受訪人:謝易霖
訪談及整理:李雅卿

關於家庭:

* 必須把家長納入思考。並保持親、師、生的密切對話,因為這個決定(自學,或說所有尊重孩子的學習選擇)將使家長、教師、孩子成為命運共同體,所以要讓家長先有共識後,再收學生。

* 「為孩子找個好學校」,和「自學」是兩件事,前者如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本身是學校設計,後者則否。

* 自學者講究破立之道,但得先「立」,才有對象可「破」,就像孩子要離家,他得先有家才行。有些孩子以為自己出走了,其實根本不知道家在哪裡,不知離開的是什麼,更且對「家」的渴求在我看來是不可也無法取消的。如果一味求破,會落入虛無主義。離眾亦然,得先從眾才能離眾。因此建立,或說辨認出「出發點」,這是是過程中的必要。

關於教師:


*體察自身的痛處、癢處。自我探索之旅誠然孤獨,但面對教育情境,可得團隊合作。 

* 教師團隊的組成,建議包含「有經驗的教師」與「年輕的大學生」。以師徒或督導方式進行。年輕的大學生語言和現代工具的使用能力較強,然而本身難免存在許多未經實證的設想,要靠教育現場的真實行為來互補。

* 教師團隊要保持與外界的對話習慣,不但和國內外的另類教育機構對話,也要和學院的師培系統作對話。因為師培系統本身是個大的資源寶庫,更且對話有助理念澄清,不要讓自己陷入自憐、自以為「是」的情境。

* 教師培力可採互為師生的角色扮演方式進行,更應邀華德福、人本、體制內同系統的老師做工作坊。對話,對話極為重要。

* 教師和孩子溝通時,很容易以自己既有的行為模式去判斷學生,但這種判斷經常出錯,需要調整。所以教師要有耐心,步調要慢,但能觀照到原則,把自己的覺知打開,讓事情往前走一段之後,再做判斷或反應。找到好的介面(如遊戲、魔術、戲劇表演…)也很重要,好的介面讓成人能「加入」他們。要關照到沉默的孩子,時時提醒自己是否對教室要公義的關照,適切的注意力,不因美醜智愚失去公平,卻也要基於以上前提,覺察不同生命的個殊性。類似這種創發式的觀摩,對孩子是重要的。因為「他與我們」或「我與他們」在一起,這種歸屬或一體感,對青少年是必要的。

* 幫助孩子發展對自己的研究法是好的,這會讓孩子慢慢有辦法做完整的看法表達。自己成長,及相關因素(家庭、同儕),當然也得注意孩子的準備度。

* 教師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初起的紀錄和日後的解讀會有距離,這一方面加強了紀錄的必要性,二方面也是自我研究的良好工具,所以「教師日誌」這種笨工夫是要做的。


關於學生:

* 孩子自立的過程是先脫離母性的照撫,面對父性,之後才能面對世界;當然,他得辨認出父、母,及其位置,而「師」是家庭之外的參照點、助力。

* 自主學習很重要的一個面向是「從同儕中學習」。因孩子的同儕關係應認真觀照。

* 學習是一種遊戲,遊戲中才有挑戰的樂趣。

* 事情要做好就不只是遊戲,要有藝匠精神。升學無關藝匠精神,前者是一種拼湊式的、套公式的學習,後者講究琢磨再琢磨的工夫。(其實只要能讓孩子不要想「輕鬆的把事做完」就行了)。

關於運作:

* 中心要特別注意關照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體的運行。

* 要創造成員「可以投鄭想像的場域」,如通訊、活動…,讓它成為「自己的一塊」。此即「外化」 (Externalization)應用

* 無對象的恐懼和憂愁是最可怖的,就像身處荒野,不知敵人從何而來。成人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大人的焦慮和恐慌隱含著成人生命中的環節(要做自我探究)。常問,你生命的痛處在哪兒!

* 開始運作之前來個生活或旅行、登山、農作營隊都是好的。讓教師有機會從生活互動中觀察學生,這比學科更重要。

關於中文學習:

* 生命史的述說可以了解學生的「生命展現(表達意願、能量)」和「語文工具能力(字詞使用)」兩個面向。

* 語文發展的實證研究已很成熟,這種測驗可以拋開主觀影響,對了解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 語文涉及生命表達與工具使用能力,是以對生命發展的規律和語文內在的系統、理路,以上兩者皆應探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