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3
這幾日,課後都和學生有著深刻的對話。
「老師,你說你每天都重述回顧是什麼意思?」
於是我簡單的分享了我每天的功課,每天,回想上過的課,還有一張張臉;心力不足時,就檢視記憶之海裡浮現的靈光。即使我不是導師,即使我是忙碌的行政職。「你島嶼影展第一天的分享,我因這樣而記得。」他略顯詫異,隨即笑開,真帥。第二天是奧德賽,要預備個情境,「什麼時候你爭取自己作主?」這是回應帖列馬卡斯對佩涅落佩,同時預備寫作練習。這個將發生在課堂的作業,讓他想很多。
雖然我常收到正向的課程回饋,但是一定也有直白的如:「我實在對這門課沒興趣,但謝謝老師活潑的教學。」「我實在沒學到什麼,即使上課活潑。」我常常會因此有個回應,我也常覺得很多課是無用甚至浪費時間的,特別是文科,很多事不是要有更多生命體會才能對話嗎?也許,發揮些想像力,或者來點人生觀察,也許給這個共同記憶一些空間,一個機會。私底上,我直接對話,肯認同學的感覺,但也做邀約:「也許有天會有記憶浮現。」
我高中最討厭開根號乘以十的化學,但是老師帶我們做的滴定實驗,那「豬羊變色」的瞬間,難忘呀!還有他那好像解嚴是假的的提醒,我真是深深記得(其實還有個同學說他老爸台大化工前三畢業,後來嫌學校沒有生活管理轉回精誠的化學小老師,覺得此地很敗壞的一年同學,我也有印象)
最最有感的就是這陣子常有的對話:「這個想法『經過』你了嗎?你掙扎過了嗎?」不用給我工整的作業,我要有掙扎有個性的經過你的回應。我想知道你從哪裡看到,你怎麼想?
有個同學說他很無聊的想知道奧德修斯回程有哪些夥伴?因為書中說夥伴死了,於是他翻找了每個死亡事件,列出卷與行,推想一艘船的載客量,還有出現名姓的亡者,再扣掉奧德修斯,名列統計內容與方法,給出了亡者數字。好到爆;另個同學說老師介紹了許多筆記和整理的方式,也接收到鼓勵,於是,每個章節都採不同的記錄方法和呈現方式,由敘事的、故事線的、心智圖的、漫畫的、自問自答的還有些有的沒有的,弄出了十幾個面貌。好到爆。「要改變的是學習和呈現的方式,這是這堂課的收穫。」「分組的方式能加速而且有指導,加速了也聽到不一樣的想法,沒想到真的能飆過這本。」
我認為這些框架的變化該更早。但更要思考與科技的關係、實做的關係。
書寫將更回歸人的心靈或靈修,應用的部分或交作業的部分要慎思,各位教師,新時代真的來了。作業真的要有意義,不能比臉書或ig還廢。
- Mar 23 Thu 2023 23:40
教與學隨筆:20230323我每天冥想呀要調整學習框架了同學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