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接英法百年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可說是法國史的黑暗時期,然而一道曙光出現,改變歷史,這道光是:
  聖女貞德。
  貞德聲稱十六歲時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她說已得「神的啟示」,要她帶兵收復失土。
  當時法國的命運繫於奧爾良,但戰況極不樂觀。她求見當地指揮官,雖遭受冷嘲熱諷,卻不氣餒。她準確地預言法軍戰情,且法軍已無法可想。
  指揮官讓她上陣。
  她的裝備全是他人捐獻,隨身帶著大軍旗,這來自農村的文盲女孩,竟帶來連串不可思議的勝利。軍士都以為她是上帝神秘力量的表現。
  她改變法國的命運,卻在一次戰役中被俘,經宗教裁判為女巫處以火刑,行刑者甚至擔心自己下地獄。聖女貞德死時僅20歲。

(後接貞德祈禱文)
 

  這個主課程前,六A上的《諸子百家與秦代一統》很有心得,除了課堂節奏外,在教學內容也可因取材而產生化學變化,如種種口味之變節。例如選查理大帝這個人,除了他基督教保護者的標誌及其強化的政教合一傳統,可以接法國文學上無人不知的正典〈羅蘭之歌〉,這和騎士精神相關,且能借以丟出瑣碎資料讓孩子掌握;而查理帝國的分裂,也成了日後法、義、德的雛型。這裡隱約發現:傳記、詩歌與總合資訊的節奏。
  是以貞德、貞德祈禱文和英法百年戰爭的種種-軍事觀念、教權王權、英海法陸與平民和騎士的階級變化-也構成另一波。而考慮中古世紀這個大流與個人私心,以薩拉丁結尾,他是十字軍東征這故事裡一個特別人物,回教徒卻彰顯了騎士精神。這對之後引進回教世界的討論有幫助。


  在六A時,意識到黑板上出現的文字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使用,孩子抄寫時其實是接受了潛在的指導。是以在這練習較少的教學場域,我試著改寫故事,置放合適的語句,替換其條理並加上懸念等變換結構,在六A那兒重溯時果然發現效用,所以回班上也寫中世紀人物的故事。比之前摘要的效果要好。
  而Ben的提醒有許多是我之前在體制內做過但來此沒有採用的。是以也開始有這像是引導寫作的黑板書。
  這是在語文上的。

  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對孩子形成什麼滋養。我在貞德的生命故事突出了某些純真的執著與孤單。而這正是七年級生共鳴的所在。這正如五、六年級面對夢與現實那將醒時刻時可帶出「形變」一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