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連續兩週,忙於玉山登記和園遊會工作,加上師訓和政大的課業,極度疲累;園遊會結束,看著迅即就位的後續收尾,頗能就位的第一天課業,其實頗有感動。週日聽多了舒曼,讀了些法國詩,大睡一場,這是享受。但生活是道場,學校生活更是。
早上,有個特別的經歷,大概是,很久沒被罵成臭頭的感覺;孩子嘛,星芒體剛出現,練習些喜怒哀樂,當個帶領青春期學生的中學導師,都會有同感,在和平的時候,何總大人常說,學生猜老師星座,要嘛處女座,要嘛獅子座。這倒是教人認同。可是,把你當成臭頭的是大人,那可就不得了。也許是這十年來作的事還頗受敬重,隨著年紀漸長,周遭的人也多老熟些,學經歷或者還多少有些虛名,大概那些很刺耳的話語也難得當面聽到。所以,今早是這幾千個日子以來,很特別的試煉。大概就是用了不少的話說這件事,這個導師失職吧。
華德福學校讓老師由一年級帶到八年級真是有其道理,如若可以,再貢獻專長由九到十二年級。因為生命旅程,實在每年各有風景。我不是要替自己的孩子辯護,但更能體會到「對人的不同認識」「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和「幽默感」這樣的事。(撇開過程失之粗糙,有些孩子的青春想法,實在令人叫絕)。當然,我也接受要對小小孩更體貼,要能了解這麼多不同孩子同處一個環境,許多事情要能更細微的觀照,要更有原則的堅持。
只是討論一件事,和動怒來處理一件事有很大的不同。今早更特別的,彷彿內心中有個人在看著整件事發生,如果是更早幾年,對成人我是毫不客氣的,然而今天可以很平靜的看整件事經過,之後再表達感受。好像什麼東西將我包圍,將我緊縮,但那個好像被包圍的我,似乎是平移了出來,感覺那個原來的自己被什麼猛攻,這感覺很特別。
談話過程,有個比方,倒是讓我有點收穫-那收穫有如今日教〈旅夜書懷〉時,談到那種夜舟獨航的漂流感,跑出個我們都像小飛俠,這種且有現代感的詩意的描述-那個比方是:語文教學,特別是說與寫。
在種籽、實驗計畫,博班課堂,國語日報社,甚至是常得打分數的和平。
寫作教學務必保留孩子的可能空間,好的「批改」其實有種是「有如日記分享的回應」或者,真誠而不壓抑的言語。無論如何,是讓孩子保有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你教他,但也要欣賞他。
來到這個環境,孩子頗惱火我對掃地、作業的要求-當然,要求的過程有很多更細緻的地方得去磨,或更堅持原則,以為那壓力;可是今早這個過程,我經驗到「彈性」竟也是種堅持(?)。這種平衡的過程很特別。
下午,某孩子來身邊討論些詩,突然生起相當大的感謝心。其實他不兩舌,不討好的個性一直令我欣賞,雖然個人有個人的功課,但她教導我對「哀矜勿喜」有深刻的體會,同時要更自然、平實的面對。
也許早上的事是個驗收吧。當然,這也是個開啟某種教育性的機會,這機會,是在團體中的。而自身,當然也得為失卻職責作些彌補。
再回顧華德福學校的這些見解:
十一歲的孩子發展出「我」與世界的不同,開始強化個人意志與自我醒覺的意識,人性的弱點在此類故事中獲得認識、對應的經驗與理解。在認知上,孩子更能夠以一個較真實而合理的態度,去了解各種問題和內外在現象。走出如夢的世界進入現實的經驗。
十二歲的孩子正處於童年與青春期之間的關鍵發展期,身、心微妙的意於往常變化,導致渴求四處探究分析事物。已經開始會思考但還不能很嫻熟運用邏輯運思。藉由此類故事的因果關係與特質,讓六年級的孩子的在心靈上能找到對應的出口使其心靈獲得滋養。
十三歲的孩子們其心靈特徵:一是外在活潑與攪動著的力量,一則是內在的蓄積的能量。由於經驗到個人孤獨的感覺與渴望,他們會一直處在某種焦慮、敏感情緒與靦腆當中。藉由此類故事可領略外在世界的多變,開啟各種新觀點與關注抽象與邏輯特徵的概念,以及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逐漸能夠接受「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十四歲孩子身體與心理都在發生變化,對於原先已經接受的事物,開始仔細的反覆檢查。性格傾向理性面或講道理。從這種成長蛻變的過程中,情感朝向獨立的渴望。藉由此類故事找到道德情感對應的位置,能將其過去所學整合在一起,帶入全新期待的世界。
十五歲的孩子進入追求「真理」世界,其內在情感生活,是以較為強烈的方式追求獨立。史代纳博士曾形容此時的情感生活如同「自精神世界中噴湧而出」。生命中蘊藏著巨大的意志力量,這股意志需要同樣巨大的理想性來引導。九年級孩子尋求且期待來自大人清楚的解釋、同情的理解,以及更為開放的幽默感與安慰,這些可以使生命中的衝突得到潤滑與變得能夠忍受。藉由現代史重要事件滿足其邏輯與思考能力的急遽覺醒,並獲得知性、熱情與慾望之間的平衡。
老師和農夫是有天命的職業,史泰納今天打電話給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