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00331()

  近日「融入穿出」(咦,有人找我要版權費嗎?)各場域,可楷模謝世,還有羅葉遺澤,加上掐李來了這詩歌,有梗呀!

〈當我離開人間,最親愛的〉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虞蘇美譯,孫粱校

當我離開人間,最親愛的,

別為我哀歌悲切;

我的墓前不要栽玫瑰,

也不要柏樹茂密;

願綠茵覆蓋我的身軀,

沾着濕潤的靈珠雨水;

假如你願意,就把我懷念,

假如你願意,就把我忘卻。

我不會重見那蔭影,

不會感覺雨天來臨;

我不會聽見夜鶯

一聲聲彷彿哀鳴;

我置身夢境,在朦朧的黎明,

它從不升起,也永不沉淪;

也許我會懷念,

也許我會忘卻。

 

 

When I am dead, my dear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we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er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

  據少年哲學家在華德福教育特有的八年級專題報告指出:「雖然人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我要倒過來看,不知死,焉知生。」

  誠然,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著名洞見即:人是「向死存有的」(Being-towards-death),其意為:當人意識到自己終將一死,就會深切反思己身生命之意義。準此,對於「死亡」,或說「生死/在世時間歷程中死亡的那一刻」之意識,意味著對生命產生自我教育的開始。又因時間歷程中的任一刻死亡皆有可能降臨,「對死亡之意識者」可能年紀輕,也可能年紀大,一旦其對死亡有所感知,那麼生命自我教育即會開展。

  那麼,詩人羅葉也因其逝世,也為因此而感知死亡者,開啟其自我生命教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靈修院 的頭像
    靈修院

    一靈的靈修院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