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230308
  今天因為選修課學生有部分將於明日做登山訓練,調整了原有課程。這周本是鎖定童年、個體發展與社會互動,加上先前較主動回應的同學似乎暫時不太想了解「愛情心理學」,但周末時我又覺得第六周處理應用心理學議題很好,想舖個梗,於是順著昨日Harry Harlow「恆河猴」系列實驗的介紹,把今日主軸調成「依附」到「依戀」(說來總是要獨立)。下周,處理成長性思維、壓力、憂傷與復原力。
  可能是近日生活,對於母嬰關係保持關照,加上這幾年來的學習(也真是人生老經驗)將依附理論、安全感、家庭互動、教養、個人發展與關係建立等整理一下,說真的,這課怎麼處理起來像導師帶班,又像父親對子女出門前的心理準備(?)因為同年段主課也進行「演化論」,對於演化觀自然產生連結,而青少年在生涯發展上的社交處境,一定談到安全感、歸屬、認同等等。中間許多討論、分享就找時間再提了,但同學對於世界探索與安全基地(secure base)是很有感的,我之前論文提到童年的永恆樂園,也是這種關照的一體兩面吧。
  在進入人際與未來伴侶相處議題前,同學又問了我的戀愛經驗,我咧只得自我揭露一下,然而帶入Kelly Brennan,而Kim Bartholomew與Leonard  Horowitz對「內在自我意象」(Model of self)與「內在他人意象」(Trust in others)的區分,以及對他人與對自己的「認識」與「期待」的討論,還滿熱烈的,質言之,真誠自在的去談戀愛,互動之下往往才知道,別人不是你想的那樣,你不是自己想的那樣,而你想的那卷樣,也會因為來來去去的這樣那樣,而有不同的,新的模樣。

arrow
arrow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