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這日到校才和掐李打了個招呼,說起自教室找出來的幾本古文觀止。結果發現他手上來一本,哎呀,默契,這日要讀哪篇?一聽,原來是《黃州快哉亭記》呀:

  「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

  呀呀呀這不是小蘇蘇嘛!  

  我很喜歡:「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這又是種似曾相識/識又曾相似,後今有新感啦!

  你覺得世界靠北,乃因你心靠北,就像心在「號南」,沒事也在「號南臉」呀!

  ~~

  我隱約記得我上這種死人骨頭可以弄得很好玩,和國耀兄打個招呼,未來來盤點一下。

  ~~

  小哥召開青年就業方案會議,整個過程下來,我覺得:「我們的國家真是好!」這政策太好了!要多多讓家長知道,就業後的升學或就業,有人生經歷後的選擇!國家的支持,納稅人的錢,這錢用在未來!

  ~~

  華仔、愛德儀每每由冬山來自然探究,就有交織感,今日有請顧問級老叡又添熱力,時間不長但持續,真積力久則「」。

~~

  下午又會議,中間連帶和幾位同仁緊急處置一事,我咧……現場很多要協力應變。但在會議裡,可以成為享受,你要欣賞人,上帝可能這樣說,還是要說:「因為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哪裡,在他們當中。」(馬太18:20)

~~

  下午,臨放學前知道處裡來訊,說之前某計畫過了,我翻開之前寫的內容,獨處有種特出品質,這種強度是種內在心靈的強度,不是用力而來,感覺自己寫得很用感情吧,哈哈,還要感恩淑芬黃、發光發熱正志兄和愛德儀呀,「自發」、「互動」、「共好」我用得還可以,該說師發展這些概念時,我也吃到口水吧?哈哈,我另個版把齊克果和海德格都寫了,結果評審好像有感?

  華德福教育的教育圖像是「邁向自由的教育」亦是「邁向健康的教育」。質言之,「邁向自由」是出於意願自律的「自發」承諾;「邁向健康」的目標是社群、生態迄至靈性層面的「共好」實質,其中蘊含個體與自身、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整體的「互動」交流。誠如教育家庫爾特.哈恩(Kurt Hahn)所言:「真實的學習除了需要親身的體驗之外,還需要一段安靜、獨自與自然交流的時間來恢復反思的能量。」

  ()華德福教育理念下的「獨處」課程:

  華德福學校課程奠基於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發展的人智學,至今已發展滿百年。在人智學視角下1421歲的青少年,他們的身體、情感成熟到一定階段,孩子透過精神作用發展「獨立性」。接續兒童期的情感發展,自我逐漸覺醒,大量的藝術、工藝活動、戶外挑戰課程以及社會服務,都直接幫助孩子們內在的成熟與穩定。歐美的華德福學校,青少年戶外教育極被看重,山野教育、環境教育向來是與青少年工作的重要關注。與台灣華德福教育運動發展關係密切的紐、澳華德福學校,在高中階段甚至有洞窟獨處課程。在這些課程裡,關照可在對自然的認識與探索,可在自我挑戰與界線探索,更也是直面自身,反思存在的心靈成長。

  慈心華德福學校戶外教育課程發展已近二十年,惟高中發展尚屬初期,戶外課程尚在探索階段。近幾年,十一年級的高中生多排有「獨處」的課程,符合華德福課程對「我是誰」的探求,相應課程如「帕西法爾」連續三週的研讀,探求心靈發展與自我追尋之路;「植物學」連續三週基於生態理解的植物認識。在其他科學課程、人文課程也著重透過自我來分析事理,以及經自我反思產生之行動。質言之,「戶外教育」在華德福整體課程圖像裡,既是環境教育課程、亦有自然領域性質,但這「戶外」竟也映照「心內」,是心靈教育的一環。

(二)與多元知能理論之對應

  Howard Gardner1943-)的多元智能理論已有全球影響力。其中「自知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如蘇格拉底或柏拉圖等哲學家自我反思善於思考的智能)與「精神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或「生存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實可作為本課程之學理基礎(實則「自然觀察智能」亦有相關,惟其角度較屬自然領域能發展),同時對應人智學對孩童發展的理解,發展「存在意義」實為教育核心。獨處課程實可作為對自我、宇宙或人類事物之本質的默想基礎,雖Gardner稱「生存知能」為1/2知能,但隨著世界急遽變化,終極問題如「我是誰?」「人生的意義為何?」「人將往何處去?」這些「大哉問。」實為教育的根本關照。

(三)野外獨處教育之理念

  誠如《孤獨的力量》一書所言:「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孤獨,是通往成長的儀式。不再努力討人喜歡、不再從喧嘩中找到慰藉、不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才能富足、自由。學會一個人安靜,才能看懂世界的熱鬧。」關於野外獨處,實則國內外已有學者引領。野外獨處可探索個人內在價值與生命意義,覺察我人間互動。「獨處」開啟生命探究與交流,在獨處後的對話與分享,可對自我重做體察。簡言之,可以「重整生命與自我覺察」、「與獨我共處」、「擴張自我生命經驗」、「傾聽自然」且透過分享可因傾聽他人與自我表述而「生命交流」。

  綜合上述,在個體與整體之間、在「互動」、「共好」之際,「獨處」的靜觀與豐富的內在活動,正是華德福教育實踐歷程裡自然浮現的需求。慈心華德福戶外教育已有近二十年經驗,青少年階段課程發展可謂兒童時期課程持續而來,而且每個年段皆有重點項目,在十一年級「我是誰?」以及對「who」的認識、「人我關係」的探究要項裡,「獨處」在十二年一貫的戶外教育思考中,就成了顯題且重要的課程安排。

arrow
arrow

    靈修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